“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在重庆举办 400位乡建者村里“赶集”

2020-11-08 14:49:00来源:你好台湾网

  (你好台湾网 记者 张瑜瑜)11月6日至7日,“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在重庆荣昌举办,这一旨在促进乡村产业复兴、传承本土文化、创新共建发展的乡建盛会吸引了国内外数十家乡创团队、近400位来自建筑规划、文旅投资、民宿运营等领域的大咖、院企专家和10余个省市职能部门代表及媒体前来“赶集”。

  本次峰会围绕“融汇巴蜀·天下荣昌”主题,设“综合、文旅实践、乡村运营、基层有话说”四大主题版块,邀请30余位建筑规划、艺术设计、民宿运营、文旅融合、社区营造等领域专家学者、基层干部,聚焦乡村振兴之要,从乡村价值、文化活化、文旅升级、城乡融合等多个实际议题,积极探讨以村落空间为载体的乡村建设新路径。

  本次峰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绿十字、借宿、新浪微博共同主办,中国扶贫基金会公益支持,中国民居建筑委员会提供学术指导。

  (峰会会场 主办方供图)

  巴蜀味:陶园·河岛·久宿·原乡,四大会场尽展巴蜀文化

  峰会以“陶园·河岛·久宿·原乡”四个村子为会场,在两天时间里开展主题分享、清华大学专场对接、乡村夜话、非遗文化展、村民演出等丰富活动,从听课学习到嗦粉吃面,从品牌发布到赶集看展,打造出一场“接地气、巴蜀味、烟火气、文艺范”的乡建盛会。

  清华同衡、北京绿十字、隐居乡里、成都奇村文创等多方团队在通安村、河中岛、玉久村、经堂村分别落地陶文化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民宿院落、社区营造等项目,形成“陶园·河岛·久宿·原乡”四美与共的诗意会场,嘉宾在参会的同时可以实地体验巴蜀各美其美的村落文化。

  “陶园”是指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通安村的三矿井片区。片区原本由一片水塘、闲置房屋、荒地、农田、工厂等构成,设计团队将盘活乡村废弃的工业遗产,打造“荣昌陶”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并落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包含教育培训、文创交流、村民活动等空间。整片园区改造既盘活乡村工业遗产,又为各地的陶瓷艺术家提供研发、创作和交流空间,为通安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及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村民摆摊 主办方供图)

  烟火气:村民摆摊农土特,乡村成了“卖家秀”

  花椒、橘子、红薯、竹编……村民带着引以为豪的农产品和非遗作品纷纷亮相会场外围摆摊带货,峰会也成了本地乡民展示自家特产手艺和村子市井风情的一个窗口。据荣昌“在村头”电商直播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将在峰会现场对非遗、扶贫产品以及村民自发的土特产进行直播带货。更有“中国粉条之乡”河包镇借峰会声势,打起了“粉条功夫”。为将“河包粉条”品牌形象推向全国,河包镇举行河包粉条文化节,发布河包粉条区域公用品牌战略,邀请社会共同见证“千年河包,百年粉条”。

  峰会期间,独具荣昌乡村特色的粉条宴、铺盖面宴、豆豉鱼宴等农家菜让参会代表体验到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此外,荣昌猪乐园、帐篷咖啡馆等多种玩法吸纳人流……作为乡建行业聚焦的乡村复兴论坛,近几年来正日益以其开放赋能和资源前置的特色,加上丰富的乡村玩法,真正让乡建升起了烟火气,让乡村重回生活气。

  (非遗艺术装置 主办方供图)

  文艺范:非遗在地性创作,多维度激活乡村

  荣昌是川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拥有国家级、市(省)级、区级非遗项目104个。论坛为此引进中央美术学院十一小组团队,以荣昌三大国家级非遗为主题设计艺术装置,通过对荣昌陶、夏布、折扇等非遗元素进行改造、解构、重塑,在通安村打造契约剧场、布·境、扶摇等五个互动装置,让非遗概念与当代文化形成联系,营造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感官的奇妙感受,成为当代艺术介入乡村的创新探索。部分装置还将长久落地乡村,在聚集流量和人流的同时,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到挖掘、传承、弘扬荣昌乡村文化和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带领农民群众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增收受益,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除了线下的非遗生活化表达,论坛还联合新浪微博推出#遇见非遗#之“这里是荣昌”系列短视频,进行荣昌非遗及乡村生活的全线上推广。短短几十秒的夏布起麻线过程、手工铺盖面以及捉鱼养猪、打拳赶集等展现淳朴乡野生活的短视频,在几天时间内微博阅读超百万,#遇见非遗#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8亿次。

  (共建试点 主办方供图)

  驻村潮:组团驻村深耕,首个乡村共建试点落地荣昌

  荣昌在乡村振兴上的系列实践动作,引来不少团队前来“试探”,包括“疯窝媒”乡村共建青年团队、有志于从事乡村营造的高校师生志愿团等人才力量。

  峰会开幕式上进行了疯窝媒团队在荣昌的首个陪伴式乡村运营共建基地的揭牌。负责人表示,今后该团队将长期驻村,以精耕厚植模式,从驻村改造、社区营造、运营培训等方面分阶段开展“安居”“乐业”项目。通过政企合作、村民参与方式,发挥新老乡民的力量带动乡创业态发展,用资源再盘活、文化再深挖、模式再创新等途径,促进乡村价值的经济价值转换,以期打造“以村民为主体的活力社区”,为乡建的在地化运营提供范本。

编辑:李瑞

相关新闻

要闻

更多

评论

更多

独家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更多

活动

更多

漫说

更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