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诗词里的名人:元稹将薛涛比作菖蒲 苏轼借端午“撒狗粮”

2020-06-29 09:43:00来源:央视网

  

  

  杜甫

  

  元稹

  

  苏轼

  抒怀官拜左拾遗 杜甫感恩

  公元757年的端午节,对于杜甫来说格外特别。这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正值国家动乱时期。受唐肃宗“恩荣”,45岁的杜甫再登仕途,官拜左拾遗。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在诗中难掩激动,端午所赐的官服,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杜甫仕途坎坷,始终郁郁不得志,此刻对于这个机会分外感恩。

  然而不久后,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唐肃宗,将他贬到华州,从此对他不再重用。

  除了《端午日赐衣》,杜甫还在《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提到端午——“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诗里也提及了端午赐衣习俗,可见唐代宫廷对于端午庆贺的重视。

  寄情

  回信给薛涛 元稹诉相思

  菖蒲是代表端午节气的植物,民间一直有挂菖蒲、艾蒿的习俗。在这首元稹写给薛涛的回信里,为何提到了菖蒲花?

  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授监察御史,出使东川。元稹和薛涛相遇,两人情投意合。这一年元稹31岁,薛涛41岁(另说54岁)。当年七月,元稹调任洛阳,此后再没有回来。

  元稹一生寻花问柳,与之交往的女性很多,他也为她们写下了许多情诗。元稹和薛涛后来一直保持诗词唱和,薛涛还以松花笺题诗献给元稹。这首《寄赠薛涛》写于长庆元年(821年),是元稹写给薛涛的回信。

  整首诗几乎都是对薛涛的赞美,“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他将薛涛与卓文君类比,赞美她言语巧妙好像偷得了鹦鹉的舌头,文章华丽好像分得了凤凰的羽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又说擅长文词的人都纷纷停下了自己的笔,公侯们个个想像王浚梦刀升迁那样离开那里,总之是让别的文人自愧不如的才华。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此时他们已经分开12年,别离后的相思隔着烟水,像庭院里菖蒲花开,如天上祥云那样高。菖蒲花不易开,也许表明薛涛对于他遥不可及。

  菖蒲生机盎然,飘逸俊秀,一直深得古人喜爱。先民甚至崇拜菖蒲,把它当作神草,赋予菖蒲人格化,并将农历4月14日定为菖蒲的生日。数千年来,菖蒲一直是一种具有“神性”的植物。元稹在诗里通篇猛夸薛涛,将她比作菖蒲也不奇怪。

  秀爱

  作词送侍妾 苏轼撒狗粮

  这首词写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是苏轼被贬广东惠州第二年。他在这年端午写下这首词,送给他的侍妾王朝云。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梳洗时用剩下的胭脂香粉随水布满了晴天的河面。从描写王朝云个人的角度,可以看出当时端午浴兰祭祀人山人海,古人认为兰草可避不祥,以兰汤洁斋祭祀。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而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是,与佳人朝云“相见一千年”。

  彩线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彩线,来源于古代五行,具有辟邪驱鬼以及祈福纳吉的寓意。五色彩线缠臂,一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习俗,如今仍然有五彩制作的端午节民间工艺品。

  “小符”是指祛邪保平安的灵符,通常妇女们挂在发髻上。葛洪《抱朴子·杂应》记载:“或问辟五兵之道……或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这里的小符,或许就指赤灵符。

  五彩丝缠臂,小符挂发髻,愿爱人常驻于身边,端午美好的寓意都能实现。这首词除了是描写节日的民俗词,更是苏轼的端午秀恩爱佳作。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薛维睿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寄赠薛涛》

  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编辑:张依依

相关新闻

要闻

更多

评论

更多

独家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更多

活动

更多

漫说

更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