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临潭,添彩盛世”甘南州成就展临潭县主题日活动在京举行

2019-11-27 16:34:00来源:你好台湾网

  你好台湾网11月27日消息(记者 雅萍)11月27日上午,“九色甘南相约北京--向伟大祖国献礼”甘南州成就展临潭县主题日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集中展示临潭县70年来的沧桑巨变,对外推介“中国拔河之乡”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特产名品、旅游资源和独特魅力,汇聚八方宾朋,畅叙合作友谊。

  临潭县委书记高晓东致辞,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杨永红作现场推介,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炳宏主持活动。高晓东在致辞中说,临潭,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全县辖16个乡镇141个行政村,总人口16.12万人,有汉、回、藏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7.02%。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古老的临潭在新时代散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经济结构优化、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甘南州成就展临潭县主题日活动在京举行。(你好台湾网 图)

  据了解,为办好此次主题展,临潭县在现场展出了具有江淮特色的洮绣绣品、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铜制品等手工产品及来自全县各合作社具有代表性的蜂蜜、菜籽油、当归片等土特产品和中藏药材,并由工作人员向现场来宾发放宣传资料及各类代表临潭历史文化底蕴的各类书籍。展示推介临潭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全方位展示临潭县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人文韵味和投资环境,让更多的中外客商和游客认识临潭、了解临潭,增强他们来临潭县进行投资和旅游的信心,吸引各方客商的关注,搭起了临潭与国内外推介特色产品、宣传临潭的桥梁,进一步推动了临潭县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让更多的中外客商和游客认识临潭、了解临潭。(你好台湾网 图)

  活动期间,富有浓郁临潭特色的文艺演出《飞旋的踢踏》《颤弦踏歌》《踏脚舞》《冶力藏家情》等节目充分展现了临潭砥砺前行、紧随新中国奋进的步伐,

  据介绍,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遗址,特别是名震华夏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磨沟仰韶文化遗址,深深吸引了考古界和一大批历史爱好者;距今1500年前的西晋吐谷浑所筑的牛头城遗址屹立在位于临潭县城郊外的崇山峻岭之间;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洮州卫城依然是往日的巍峨;红军长征遗迹--新城苏维埃旧址长久向人们展现那个年代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600多年前作为军事机构的千户所、百户所旧址一直向南来北往的旅客讲述着来自江淮大地的故事。

  此外,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万人拔河活动,会让您深深感受到多民族拧成一股绳的中华民族伟大力量,为此,临潭县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拔河协会评为首个“中国拔河之乡”;端午节龙神赛会和遍布全县的民间庙会让您感受到600年前纯汁纯味的传统民俗;独具一格的刺绣、剪纸、木雕、银器、铜锅铸造等工艺品加工,让您既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坚守,又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交融;明代的饮食习惯、服饰穿戴、徽式建筑是凝固在高原上600年的乡愁;2006年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歌曲“洮州花儿”,以独特的曲调,优美的唱腔,打动人心。

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你好台湾网 图)

  在临潭,每年8月的油菜花海让人们在北国深深感受江南的风光,遍布全县的高原梯田诠释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黑牦牛、白山羊散布在高原上如巨型棋谱,在峡谷中穿行的洮河不仅是母亲河黄河的支流,流淌着的更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诗句。全县有国家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4A级风景名胜区,还有大小旅游景点300余处等待您的到来。享有“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美誉的冶力关国家4A级景区已被列为甘肃省20个大景区之一。景区内有雄伟壮丽的中国第一卧佛、碧波荡漾的天池冶海、景色秀丽的冶木大峡谷、独特神奇的中国第一阴阳石等著名景点。集高原湖泊、森林峡谷、草原风光、丹霞地貌、民俗宗教于一体的冶力关,作为复合型地质和自然景观全世界罕见,吸引了张纪中版《西游记》、央视大型历史剧《英雄时代》等电影、电视剧在此外景拍摄。冶力关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魅力临潭,添彩盛世”。(你好台湾网 图)

  临潭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结合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的特殊区位造就了临潭人民兼收并蓄、包容天下的精神品格。也正是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临潭人包容的品格,使临潭早在唐宋时期就形成了商贾云集、经贸兴旺的“茶马互市”。近年来,抢抓国家支持西部有利机遇,全县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县乡公路四通八达,省道306线横穿东西,升级建设的国道248线贯通南北,已开工建设的陕西凤县至合作高速公路将为临潭的发展提供又一条便捷通道。距县城两小时车程的夏河机场、岷县火车站也为临潭商旅繁荣提供了有益补充,更为临潭县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互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编辑:高鹤溪

相关新闻

要闻

更多

评论

更多

独家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更多

活动

更多

漫说

更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