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台二代”讲述父辈迁台故事 冀保存历史记忆

2019-12-14 15:35:00来源:中国新闻网

  1937年,福建漳州市漳浦县教师沈春池选择投笔从戎。后来,奉命撤退,沿途读书转到重庆、南京,又跨过台湾海峡到了对岸。

  “我的父亲,一个老兵,从年轻到处流浪,最后流浪到台湾。”“我家的两岸故事——迁台历史记忆两岸四城巡展”近日在福州三坊七巷展出,出席活动的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触景生情,回忆起父辈的迁台记忆。

  1987年,沈庆京偷偷赞助老兵回大陆探亲,夹带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节目。“那时候默默在做这件事,”他说,“很后悔过了三年才想到,应该把那些老的故事、物品还有书信留存下来。”

  “我来台湾算是第二代,”沈庆京说,“许多同样是第二代的朋友、同学、邻居都已经不在了。”他呼吁,对于残存于世的迁台历史记忆要抢救保存下来。

  佛光大学文化资产与创意学系教授张誉腾说,他的父母之所以会来到台湾,是因为母亲骨子里的“冒险基因”,鼓励父亲从农村走出去。于是,1946年,张誉腾的父亲带着寻找更好发展机遇的憧憬到了台湾,隔了两年,母亲也带着6个小孩到台湾团聚。

  张誉腾对童年的记忆印象是“颠沛流离”。“1948年到1949年的年底,一年半的时间,我们一家搬了11次家。”他回忆说,那时候没有固定住所,常常借住在亲戚朋友家,因为小孩太多,住久了对方感到厌烦,就只好搬走。

  直到1949年底,张誉腾一家在台北中华路附近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里安顿下来。房子临近铁路,夜里汽笛声一响,全家都会被吵醒。

  令张誉腾遗憾的是,父亲在1988年过世,在台湾生活了42年,虽然与故乡晋江磁灶镇张林乡嘉福村只有一水之隔,却始终再也没有回去过。

  与张誉腾的父母积极主动迁到台湾的经历不同,台湾知名主持人卢秀芳说,她的父亲是“被迫”迁到台湾的。她说,1950年,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中幸存下来,1951年辗转到了台湾。

  “我常常在想,也许就是天意吧,他留了一口气活下来,像一株植物一样,来到台湾开枝散叶,就有了我们的家庭。”卢秀芳感叹道。

  卢秀芳从小在眷村长大,在她的印象里,那时候大家不管来自大陆哪个省,左邻右舍都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帮忙。眷村里面说大陆大江南北方言的人都有,因此,从事新闻工作的卢秀芳几乎各处的方言都听得懂。

  “那时候我觉得,眷村是人类最好的居住环境。”卢秀芳回忆说,“家家户户都不关门,小孩子肚子饿了就去邻居家吃饭,连我们养的小猫小狗也会到处串门。”

  “迁台第一代到现在几乎都已经渐渐凋零了,迁台第二代也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紧接着第三代慢慢在成长。我们的先辈们经历了什么样的九死一生、颠沛流离的故事,他们还在乎吗?他们还懂吗?他们还愿意聆听吗?这是我担心的。”卢秀芳感叹道。她说,希望用一些积极的手段,让这些迁台故事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把这些历史注入后辈们的记忆之中。

  “我家的两岸故事——迁台历史记忆两岸四城巡展”活动延伸自2016年起调研的“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迄今已搜录超过800名见证人物,呈现迁台人物及其后代真实经历的影音纪录与珍贵文物。

  今年,巡回展在两岸举办,获得许多民众热情的响应。沈庆京说,在高雄和台北展出时,很多迁台一代的老人家带着子女和孙辈来听他们的故事。“我希望能在自己有限人生将这些珍贵的、两岸共同拥有的历史记忆传承下去。”沈庆京说。(作者 闫旭)

编辑:陈静

相关新闻

要闻

更多

评论

更多

独家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更多

活动

更多

漫说

更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