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将军曾生:转战东江 扬威南粤

2021-01-18 09:39:00来源:你好台湾网

  他是一名归侨,在看到中国人在外受尽欺负,甚至被称为“劣等人”之后,发誓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他是一介书生,却投身革命,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以满腔热血主动请缨在东江燃起烽火。

  他是一名将军,领导的部队虽然孤悬敌后,且人数不多,但却被朱德称为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之一威震南粤,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朱德还指定他作为4位受降代表之一接受日军投降。

  他是出身深圳的客家人,在改革开放之初,曾为了深圳的改革发展到处奔走。

  他就是历任东江纵队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广州市委第三书记、交通部部长的开国将军曾生。

 

曾生将军肖像照

  人物资料:

  曾生,深圳市(原惠阳县)坪山人。曾参加“一二?九”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学员工友抗日会主席团主席、广州学生抗日联合会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11月2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

  误抓入狱点燃心中的革命之火

  1910年12月19日,曾生在如今的深圳市坪山新区的一座客家民居式楼房里呱呱坠地,曾生的父亲是澳大利亚的华侨工人,母亲则是一位善良纯朴的客家妇女。1923年,年仅13岁的曾生被父亲接到澳大利亚读书,在澳大利亚,曾生第一次目睹和感受到了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欺辱,曾生将军之子曾德平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在海外的日子,父亲增长了见识,但看到中国人在外受尽欺辱的现状,也让他内心开始萌发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志愿。”

  1928年,曾生从国外的商科中专毕业,跟随父母重新回到坪山老家,并考入了中山大学附中。曾德平表示:“父亲开始懂事时,正是辛亥革命的时候,所以父亲从小就非常崇拜孙中山,也深受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从小就立志要考上中山大学,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孙中山的革命理念,为实现一个公平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他回国以后的一个基本的想法。”

 

年轻时的曾生将军

  曾生在广州求学时期,中国正处于时局混乱的多事之秋,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广东军阀陈济棠乱抓乱捕,错把曾生和几位同学抓捕并关进监狱。而在狱中,共产党员留在墙上的“打倒军阀”、“共产主义一定要在中国实现”、“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让曾生了解到了共产主义,并知道了在中国还有这样一个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党。

  在被关押了十多天以后,曾生被释放出来,不久后就升入了中山大学。1935年,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全国各大城市的学生纷纷响应。1936年,曾生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全体学生员工抗日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带领中山大学学生、市民举行示威大游行,学生冲击了阻挠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广东省教育厅,把教育厅办公场所砸烂,还拆下了教育厅的牌子。这件事让曾生声名鹊起,1948年,曾生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还对他说:“你就是那个冲击了广东省教育厅的曾生吧?冲得好!”

  1936年,曾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冲击教育厅事件影响非常大,曾生遭到广东军阀陈济棠的通缉,被迫转移到香港。而即便离开了广州,曾生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志愿,在香港继续进行革命活动,筹办“余闲乐社”组织爱国海员,宣传抗日并募捐钱物。

  曾德平回忆:“爷爷曾经是外国商船的船员,父亲在避难香港时,也曾干过海员的工作,并创办了‘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使之成为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

  书生抗日扬威南粤战场

  1938年冬,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企图将华南收入囊中。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开始组建南方敌后抗日武装,曾生主动请缨从香港回到东江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曾德平回忆到:“接到指示之后,廖承志找到了我父亲和吴有恒布置任务,当时父亲说现在要回到东江去打游击,我是客家人,之前也在东江地区进行过抗日宣传,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我去更合适。”

  就这样,从没当过兵打过仗的书生曾生,担负起了在东江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使命,带着从香港发动的百余名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和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坪山,组建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扛起了抗日大旗。

  游击总队成立时,一无武器二无军饷,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为了解决部队的燃眉之急,曾生说服母亲将父亲留下的几亩地卖了。曾德平回忆到:“祖母是个十分开明的客家妇女,父亲参加那么多的抗日救亡运动,祖母都没有反对过,一直都默默的支持,但在当时她还是有自己的顾虑,毕竟全家人都靠这几亩地生活,但我父亲慢慢地说服了她,给她讲日本人的种种暴行,告诉她如果不把日本人赶走,我们留着这几亩地也没有用,日本人来了我们就得跑,所以最后祖母也是非常的深明大义,尽管有实际的困难,也没有阻止父亲。”

  在曾生的带领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宝(安)沿海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游击队以坪山为基地,与其他游击队互相配合,并肩战斗,初步打开了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局面。

东江纵队油画

  香港大营救救出800多名各界人士

  1941年,香港沦陷,日军封锁香港至九龙的交通线,对抗日爱国人士进行大搜捕。形势危急之下,由中共中央部署的省港大营救迅速秘密展开,将遭到国民党当局政治迫害而聚居于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抢救出来转入后方。时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长的曾生,在接到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的指示后,迅速派出一支精干的队伍到香港去协助进行抢救工作,自己则留在白石龙村,负责接待工作。第一批到达白石龙教堂的文化界人士包括邹韬奋、茅盾、梁漱溟、千家驹等五十余人,把村里的小教堂都住满了。

  茅盾后来在《脱险杂记》中这样描写自己见到的曾生将军:中等身材、方脸、光头,穿一身黑布唐装,裤管塞在袜统子里,脚上是橡胶底跑鞋。他能说普通话,声调缓慢而沉着……他虽然是游击队司令员了,一举一动依然是书生风度。

  经过六个月的营救,在党的指挥下,游击队从香港抢运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800多人,同时,还有100多名国际友人也在我党和游击队的帮助下脱离险境,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邹韬奋在转移内地前,还为曾生题词留念:“保卫祖国,为民先锋。”

邹韬奋题词

  率领“东纵”威震敌后 成为抗日中流砥柱

  1940年10月初,曾生带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东江纵队前身)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创建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据《东江纵队志》记载,1941年6月10日夜,日军长濑大队400余人倾巢而出,兵分两路秘密向百花洞进军,企图消灭抗日游击队。曾生率领的游击队利用东莞大岭山百花洞的有利地形,与日伪军打了一场阻击围歼战,共毙伤日军50余人。这场战斗中,敌大队长长濑被击毙,以至于广州日军头子哀叹:“这是进攻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多年战火的洗礼,曾生这位书生已经成长为一名让敌人胆寒的抗日名将,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成立,曾生任司令员。在他的指挥下,东江纵队在南粤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作战1400多次,歼敌9000余人,部队发展到1.1万人,武装民兵1.2万人,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华南敌后抗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1945年8月15日,曾生被朱德总司令指定为华南抗日纵队代表,接受在粤日军投降。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十大元帅和一批将军,曾生被授予少将军衔。

东江纵队雕塑

  回到家乡 倾尽心力建设南粤

  1960年,曾生将军从南海舰队回到地方工作,担任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主管广东省国防、外事和统战工作及广州市政府的全面工作和市政建设。在任期间,曾生将军在首要考虑老百姓吃饭问题的同时,还办了几件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如水上居民迁陆和改造木屋区、爱群大厦的扩建和广州宾馆的兴建、整顿改造珠江两岸、整治改造和建设道路交通设施、白云机场扩建工程、新火车站的建设、广州电视塔和地下工程即人防第九号工程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其中由曾生将军主抓的东深供水工程既解决了香港同胞用水困难,又使宝安等地10多万亩农田免除了旱患。曾德平回忆:“父亲从部队回到地方以后,工作上千头万绪,忙到连吃饭都像打仗一样,母亲算好父亲回来的时间准备好饭菜,父亲回来之后三口两口吃完了又出去工作了,工作压力也大,因为用脑过度还掉光了头发,被称为‘光头市长’,在父亲最困难的时候,晚上经常失眠,有时候会坐在楼梯口靠唱客家山歌来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

曾生将军(左一)视察东深供水工程

  1975年,时任交通部长的曾生将军,同时兼任着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的董事长,他提议由袁庚担任常务副董事长,主持招商局的日常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坚决支持自己的老部下袁庚创建蛇口工业区,时常到工业区关心和帮助建设者们。曾生将军的秘书、曾先后在他身边工作了8年的陈小平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曾老在蛇口工业区倾注了全部心血,我曾三次陪同曾老前往蛇口工业区视察,迄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每当来到蛇口,他老人家首先直奔的地方就是施工工地、职工宿舍和职工食堂,关注职工的生活。他的心思都投放在工业区的发展蓝图上。”

  曾德平回忆:“当时建设蛇口,父亲和袁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时父亲既要做好交通部的工作,又要为蛇口工业区的事情忙碌,为了更好地支持蛇口工业区的工作,父亲分别在广州和深圳设立了办公室,以方便处理蛇口这边的问题以及和广东省委进行沟通协调。”

  在曾生和袁庚的努力下,招商局在深圳蛇口创建工业区,开启了“蛇口模式”,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对外开放的窗口。蛇口工业区计划的实施,是建立特区的前奏,也是曾生将军为家乡、为改革开放作出的贡献。

  1995年11月20日,曾生将军在广州逝世,遵照他的遗愿,骨灰安放在了深圳革命烈士陵园。 

编辑:魏倩

相关新闻

要闻

更多

评论

更多

独家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更多

活动

更多

漫说

更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