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高校积极开展“中国东南海洋史研究” 助力构建海洋文化资源的“历史图谱”

2020-09-09 19:21:00来源:你好台湾网

  你好台湾网厦门9月9日消息(记者 吕贝娜 通讯员 徐丽麟)记者从日前举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南海洋史研究”与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与国别史”项目“中国海事遗产:闽台民间造船绝技抢救与传承研究”开题研讨会上获悉,该两项目前期已经取得了诸多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对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有望形成“中国海洋文化资源学”的学科体系,助力构建海洋文化资源的“历史图谱”,填补中国海洋研究中这一部分的空白。

  据了解,上述两课题是厦门理工学院鹭江学者、闽台濒危非遗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刘芝凤教授2019年获得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和重大系列项目。课题至今已召开多次论证会,开展相关培训18次,课题组师生先后赴泉州惠安县、厦门钟宅村、同安区、翔安区等地20 余个渔村进行田野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整理文献综述。

  “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门新知识学科体系建设的研究方向:‘海洋文化资源学’”。据课题首席专家、总负责人刘芝凤教授介绍,通过五个子课题“民间造船史”、“海港与沿海城市发展史”、“海洋商贸史”及“中国东南海洋灾害史”和“中国东南海洋资源利用史”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十个具备内在逻辑性的体系化系统研究专题,有望形成“中国海洋文化资源学”的学科体系,填补中国海洋研究中这一部分的空白。与此同时,课题组提出了“文化产权资本论”和“学术监理”的观点,即将海洋记忆遗产中民众共同拥有的文化产权纳入资本运作与股份管理,以及国家、地方政府基金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也需要学术跟踪监理,也为“海洋文化资源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加强海洋文化理论研究是当前业界和学界的共识。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编的《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9)》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须面向“一带一路”开展海洋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事物,更需要及时跟进理论研究,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慧支持。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丰富,也迫切需要推进海洋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厦门理工学院‘中国东南海洋史研究’正是充当了中国海洋文化资源知识学科体系建设的先遣队,”刘芝凤进一步表示,本课题研究可为国家深耕“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提供理论支持,为当下全国各地全域旅游及文化产业开发提供资源出处,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开发提供资源项目,存史资政。此外,厦门凭海发展,已被列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这给厦门带来了一次“文化搭台,海洋唱戏”的好机遇,而要高速发展海洋经济,须有文化内涵奠基和理论基础先行,课题研究也为夯实厦门作为中国东南海域新崛起的海事、海洋文化、海洋经济新都市的国际形象做出重要贡献。

  据了解,下一步课题组拟在中国东海、南海10个省40个沿海地区的200 余个海洋史发生地进行民间文献搜集与田野调研工作,力争四年半按时完成两项国家课题。其中“中国东南海洋史研究”课题组还计划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委会联合召开一次海峡两岸海洋文化遗产专题论坛,以推广、宣传濒危海洋非遗卓著的价值与意义。

编辑:魏倩

相关新闻

要闻

更多

评论

更多

独家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更多

活动

更多

漫说

更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版权所有